月弄段子:1992年,阎锡山的小儿子回到山西忻州,在老宅门口老泪纵横,然而就在他抬脚准备

忻州 更新于:2025-08-24 04:30
  • 手机用户50346691076
    1992年,阎锡山的小儿子回到山西忻州,在老宅门口老泪纵横,然而就在他抬脚准备回家时,却被一旁的工作人员拦了下来:“同志,你还没买票呢?不能进,”
    阎志惠的脚像灌了铅,半天没挪窝。他这辈子见过大场面,在日本开公司时跟客户谈生意,在美国街头打零工扛箱子,啥时候这么窘迫过?可此刻,工作人员那句“买票”像根针,扎得他眼眶更热了——是啊,这地方早不是阎家的“家”了,是国家的文物,是给大伙儿看的历史,凭啥他就能白进?
    他抹了把脸,从皱巴巴的钱包里摸出几张零钱,哆哆嗦嗦递过去。票拿到手,上面印着“阎锡山故居参观券”,红底黑字,跟他小时候见过的戏票完全两码事。攥着票往里走,脚下的青石板被踩得“咚咚”响,他忽然想起八岁那年,也是在这条路上跑,老爹阎锡山拄着拐杖在后面喊:“慢点跑!摔了我可不带你去太原吃糖葫芦!”那时候老爹嗓门洪亮,整个院子都能听见,可现在,除了游客的脚步声,啥动静都没有。
    院子里人不少,有戴眼镜的学生拿着本子记,有大妈举着相机拍屋檐上的雕花,还有个小娃骑在爸爸脖子上,指着墙上的老照片问:“爷爷,这人是谁呀?”阎志惠顺着看过去,照片上的人穿着军装,眉眼倒是跟记忆里的老爹重合了,可那严肃的表情,哪有半点当年把他架在脖子上逗乐的样子?
    他没跟着导游走,自个儿溜达到后院。那边没什么游客,只有几间瓦房,墙皮有些剥落,窗户纸也破了洞。他记得这是当年家里佣人住的地方,他小时候调皮,总躲这儿偷吃灶上刚蒸好的馒头。有回被二嫂撞见,二嫂没骂他,还塞给他个煮鸡蛋,小声说:“别让先生看见,该罚你抄书了。”后来他娶了二嫂,老爹气得摔了茶杯,骂他“败坏门风”,从那以后,他就再没回过这个院。
    墙角有棵老榆树,树干歪歪扭扭的,树皮裂开老大一道缝。阎志惠走过去,伸手摸了摸,糙得硌手。他忽然想起,当年跟老爹吵架那天,也是在这树下。老爹指着他鼻子骂:“我阎家的脸都让你丢尽了!滚!永远别回来!”他梗着脖子喊:“不回就不回!”转身就走,连头都没回。那时候他以为自己硬气,可现在摸着这棵树,才明白,当年那句“不回”,是多幼稚的赌气。
    有个扫地的大爷走过来,看他对着树发呆,笑着问:“老哥,看这树呢?有些年头了,听说阎锡山小时候也在这儿玩过。”阎志惠嗯了一声,没多说。大爷又说:“这地方现在归国家管了好,修修补补的,不然早塌了。你看这柱子,去年刚换的新木料,不然哪能经得住这么多人来看?”
    阎志惠顺着大爷的手看过去,果然,几根柱子是新漆的红颜色,跟旧木头的暗沉比,亮得有些晃眼。他忽然心里敞亮了——老爹当年总说“山西是我的根”,可根要是没人管,早烂了。现在这院子有人修,有人看,有人记得里面住过谁,干过啥,这不就是另一种“根”么?总比锁起来落灰强。
    快到晌午,游客渐渐多了,他跟着人流往外走。门口有卖酸枣面儿的小摊,摊主吆喝着:“尝尝吧!咱忻州特产!”他买了一小块揣兜里,酸溜溜地,跟小时候二嫂偷偷塞给他那个鸡蛋味儿,一点都不一样,可不知咋回事,眼眶又有点湿。
    走出大门,他回头看一眼,青砖灰瓦的门楼在太阳底下立着挺精神。他这辈子跟老爹拧巴着过,没少让他操心生气,现在他以一个游客的身份“回”了趟家,没替老爹完成啥遗愿,倒是替自己解开了个心结——这世上哪有家是永远私有的?能被记着,能让后来人知道过去发生过啥,就挺好,比啥都强
    .
    总结:阎志惠这场迟到的"回家",没带着家族荣光的沉重,也没背负替父归乡的使命,只是一个普通老人,在岁月里跟过去的自己和解.老宅成了文物,记忆成了历史,那些拧巴的、遗憾的、放不下的,终究在青石板的脚步声里,慢慢落了地
    .
    信息来源:百度百科——阎锡山
    举报

你的回答

单击“发布您的答案”,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